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人与人之间的往来,本是一桩极精细的事。若说语言是桥梁,那玩笑便是桥上的花草——点缀得好,能添几分生机与温柔;若是随意乱植,反倒可能生出荆棘,绊住行人,叫人疼痛难堪。世上无数尴尬,大抵都因一句“无心”之言而起。
不久前,我亲身尝过这样的苦果。某个午休时分,办公室内闲话家常,大家说到婚姻与爱情。一位年过四十六、外貌颇佳却依旧独身的女同事,成了众人话题的焦点。我一时嘴快,说出一句半开玩笑的话:“要不你就跟我过得了。”原以为此言能博大家一笑,活跃气氛,谁料却在她心中投下了沉重的石子,泛起层层涟漪。几日之后,她的态度中若隐若现的微妙变化,使我如梦初醒:一句玩笑,已令彼此境地尴尬。
这才明白,职场并非茶馆酒肆,嬉笑皆无大碍。它是以工作为轴心的场所,容不得半点轻慢。适度的玩笑固然能消融隔阂,但若触及对方的隐痛与私密,便会使所谓的“幽默”蜕变为锋利的刺。尤其是年龄、婚姻、外貌这些话题,看似寻常,却是极易碰触到他人敏感处的雷区。
细想之下,我的那句“随口”之言,其实暗暗承载着社会的偏见。对女性,尤其是未婚的女性,世人常不自觉贴上“剩女”的标签,家庭催逼,亲友叹息,舆论奚落,早已使她们负重前行。我这一句调侃,或许在无意间被她视作居高临下的施舍,像是一种同情,甚至是一种讥讽。如此一来,她的焦虑自然被加深,而我也难辞其咎。
展开剩余50%而更深一层想,我之言语,是否泄露了某种潜藏的成见?譬如“她虽貌美,却因年岁不饶人而孤身至今。”这种念头,即便自己未必清晰意识到,却可能通过笑容、语气渗出几分。语言的毒素,常常便是这样,在不经意间刺入人心。
尴尬既成,如何收拾,便成了新的考验。若只是讪讪装作无事,那只会使隔阂愈深。唯有承认过失,择机坦然道歉,才是补救之道。之后,更要自我警醒,不再踏入敏感话题的陷阱,保持应有的分寸与尊重。人与人之间,尤其是同事之间,本就该以平等与专业为基石,不容半点轻薄。
此事给我上了一课:沟通并非寻常技艺,而是一门讲究分寸与体察的艺术。我们须时刻观察对方的神色,揣摩其感受,谨言慎行;更要懂得倾听,将心比心。唯有如此,方能在职场里不至于失足,方能与人和谐相处。
愿我们都能学会把玩笑当作温暖的灯火,而不是冷箭;学会以尊重为底色,而不是偏见为刀刃。在人与人的往来中,彼此照亮,而不互相伤害。愿所有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,既守住分寸,又保持真诚,于平凡处见温情,在琐碎中得自在。
发布于:山西省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